2018年5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农村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春光研究员,在金沙东荣大厦9楼会议室做了题为“温州人在巴黎:一个社会学的阐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田毅鹏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中国社科院上海研究院张军处长,向金沙参会同学宣讲上海研究院的师资、培养模式等情况。
本次讲座聚焦于法国巴黎的温州人群体,主要从社会历史变迁、三重社会空间建构等方面揭示巴黎温州人社会融合的内在因素。
讲座伊始,王老师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发现1998年初探巴黎温州人生活圈时,大多数移民进入发达国家是以实现对当地社会的经济融合为目标,且营生较多集中于“三把刀”,即菜刀、剪刀、剃头刀此类低附加值工种;而随着中欧贸易交流的加深,如今的巴黎温州人已基本实现对当地社会的经济融合,由街区经济发展为商贸经济,成为中欧贸易的佼佼者。但与此同时,巴黎欧洲人经济也存在诸如恶性竞争、产业升级瓶颈、欧洲经济不景气等问题和风险,对当地华侨华人实现经济融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王春光老师还以“法国”、“中国”、“巴黎的温州人”三大社会空间出发,探讨了三重社会空间的建构问题。三重社会空间意味者三种社会地位和三种社会融合状态,从1998年至今,巴黎温州人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结构多样性上都发生了极大变迁,温州人作为一个族群,其内部随之发生诸多变化。与中国的关系空间、巴黎温州人的内部空间、与法国社会的关系空间,这三重社会空间而今已经成型,而努力实现对三重社会空间的跨越和参与是巴黎温州人工作和生活的目标所在。通过对比分析,王春光老师认为,与二十年前相比,巴黎温州人在社会融合上既有了长足进展,又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巴黎温州人群体的团队性,使其拥有庞大的社会网络和丰富的社会资本,加之中法交流日益密切,巴黎欧洲人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法国的经济、政治活动中去,中国文化也逐渐开始与法国文化相互影响;但与此同时,巴黎欧洲人内部、巴黎欧洲人同其他华侨华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断裂分化的风险。
讲座结束后,王春光老师与在场的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和积极互动,亲切回答老师和同学们问题。王春光老师以“温州人在巴黎”这一生动、真实的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二十年时光中巴黎温州人的社会融合问题,进而思考到族群优势的培育问题上,鼓励在场师生提升文化自信、拒绝同化论思想。同时,王老师以自身研究为例,强调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中,要切实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实现对研究对象群体的“进入”,扎根现实,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