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彭华民教授为我院师生做视频名家讲座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 来源:

2020年7月22日晚19:30,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第92场名家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彭华民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抗逆力框架的国际社区抗疫行动》的学术讲座。我院副院长芦恒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彭教授首先从国际社区的抗疫背景出发,通过横向比较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应对此次新冠疫情的应对行动、政策响应,引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韧性”概念。彭教授指出,“韧性”的概念和我们社会工作领域的“抗逆力”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彭教授在论述社区抗逆力构建的理论基础时,通过文献回溯的方式,详细讲述了社区抗疫过程中“预防”的概念。根据彭教授的介绍,“预防”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深层预防、中层预防、基层预防”和“指定性预防、选择性预防、全民性预防”两个类别。国际社区抗疫行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基层预防和全民性预防,聚焦于基层社区抗逆力提升和跨文化全民抗疫上。

彭教授进一步解释了“抗逆力”概念的内涵,她认为“抗逆力”不是“创可贴”,不是一种救急应急的产物。抗逆力可以从三个层次分别理解成为“一种身处逆境的个体身上具备的特质”、“个体面对风险或者逆境仍然能够良好地适应的结果”、“个体的一种能够忍受压力并能够反弹的能力,以及在这个应对过程中人与环境互动所构成的过程”。基于上述理解,彭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作为过程的抗逆力”和“作为结果的抗逆力”在国际学术研究当中的区分情况,以“resilience”和“resilient”两个词分别对过程定义上的抗逆力和结果定义上的抗逆力进行了分辨。

    除了对抗逆力概念的辨析,彭教授还为大家解释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另一对易混淆定义,即“社区抗逆力”和“抗逆的社区”。国际上已经有多次重要会议当中提出要构建有抗逆性的人类居住区,因此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居住区应当有怎样的抗逆性进行一个界定。根据彭教授的介绍,与会师生对于构建“健康、链接、生计、服务、资源”五位一体的抗逆性社区的过程有了基本了解。也知晓了彭教授团队在此次抗疫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框架。


针对国际社区抗疫行动和彭教授团队的介入过程,她从“行动理念、原则、知识和实务”、“专业团队和专业督导”、“政策行动和政策倡导”、“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与组织”、“链接IASSW资源”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团队在抗击疫情构建抗逆性社区过程中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内容。基于上述讲述,彭教授最后提出了几个反思的问题:“在抗疫中打造社会工作专业的创新特色时,你能做什么?”、“你带领团队能做什么?”、“你能为学科建设发展做什么?”、“你能为社工专业和学科走向世界做什么?” ,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深入思考。

    最后,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张仕平副教授为本场讲座进行点评。他认为,彭教授团队开展的抗疫社会工作行动,是一个内容翔实、主题明确的社会工作行动案例,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国际化的一次系统的、有效的尝试,也是一次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相信彭教授的团队会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更多适合我国社区的社区社会工作、抗疫社会工作的新模式和新路线。


Baidu
sogou